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
薪傳獎
大溪家具匠師、民族藝術薪傳獎一傳統工藝類一木器游禮海,桃園大溪人,生於民國二十二年 (1933) ,現年(2004)七十一歲,自幼喪父,家境清寒,十六歲 (1949) 向黃全先生習藝,從此終日沈浸在傳統工藝當中。童年生活史 (1933~1948) 游禮海藝師 ( 以下簡稱「游師」 ) 生於民國二十二年 (1933) 大溪頭寮,一家七口,排行老二,父親原為礦工,後因身體之故轉作頭寮輕便車站的站長,十三歲 (1946) 父親仍因早期礦坑工作所導致的肺病而去世,當時游家全部財產只有日圓五元,自此開始扛起家計重擔。父親過世那年,游師即放棄學業,每天早出晚歸替人看牛,當時的生活境況非常艱苦,因此在心中決意要有一藝在身。在這段時問,游師作過許多工作,漸漸地發現自己對機械很有興趣,想要找門路投身此業,但其兄認為作機械雖有一技之長。但全身上下會弄得油膩膩,因此勸其另尋出入。當時作礦工可日領薪水,對貧寒的家庭是很大的誘因,作木工學藝則需長達三年四個月,不支薪,游母遂盼其至礦坑挖礦。游師非常清楚身懷一技才是長遠之道,因此和母親長談爭取,說好條件作一年的礦工,之後便投身作木工家具,展開五十多年的木工生涯。學藝發展 (1949~1957) 當時大溪想作木工的人很多,但一間招滿了通常就不收徒弟,要進這行並不容易。後來,游師成為黃全的得意門徒,習藝期間,所學多為木工、油漆,以及少許雕刻,主要是「漢式」家具。學藝一般為三年四個月,游師一年即提早出師,替師父做一年後,即支身前往台北發展。一待四年,第一年在台北桂林路作木工家具,之後轉往民生路日進木器行作「西式」家具,在台北當師傅時,其它人下班出去玩樂,游師父則利用時問學習英文,挑燈夜戰,奠定以後外銷生意的基礎。游師更在學成後進一步鑽研雕刻,油漆及設計概念,發展出新舊交融的家具風格。返鄉 - 結婚一創業迄今 (1958~ 今 ) 二十五歲 (1958) 應師傅的要求回到大溪,將北部的西式風格帶入,並對大溪傳統家具加以改革,「大溪」家具自此開始聲名大噪,黃全師傅告訴當時正唸北一女的女兒不用再繼續唸書,因為他已屬意游師作為黃家的佳婿,二十六歲 (1959) ,與師傅的女兒結婚,開始在大溪發展家具業。 三十歲 (1963) 創業,開設「吉美家具行」 ( 現址於今康莊路上 ) ,當時西洋家具開始沒有利潤,一方面是看久了,沒有新鮮感,另方面由於大家群起模仿,形成削價競爭的局面,在此情況下,游師轉作外銷日本的生意,家具形式以日本人的習慣為主,如榻榻米桌、古董櫃等,後又轉做具藝術性、配合雕刻及特殊造型的家具,轉向「中西合璧」式的家具,三十多歲在料理家具行生意的同時,游師也開始多方面的發展興趣,自己研究如何飼養名種鳥,之後所養的鳥賣價幾萬塊,此時游師也喜愛跳舞、唱卡拉 ok ,甚至將整個樂團請到自己家裡唱。 約四十五歲 (1978) 時,台灣經濟開始好轉,遂停止外銷,改作內銷,當時日本相當有名的「丸內家具」想包下游師的工廠,提出的條件也非常優渥,但游師不答應,因為游師的客戶有些都是好幾代的,有深厚的感情,不願輕易割捨,而且他的想法是,好的東西要留在國內,不願只為日本人而做,游師並且在台灣積極推動「家庭藝術化、生活藝術化」的理念,家具作品開始重視造型,助使大溪傳統家具展現蓬勃新興的氣象,風格明顯異於中式家具,並發展出具台灣本土地方特色的「台式」家具,同時,游師開始發展養蘭的專業,自己鑽研,種出來的蘭花市價十幾萬。三十幾年在工廠噪音的環境下,五十多歲的游師耳力開始下降。 六十五歲 (1998) ,將「吉美家具行」交由其子營業,師傅為了使兒子能夠獨立發展,自己便開始四處出遊、攝影,或許是游師耳力不佳,反而在視覺上更為敏感,其攝影作品在美國一張要價十幾萬,七十多歲的現在,開始想作車子自己開。目前業已退休,多從事專業攝影及雕刻創作。 七十一歲(2004),應文建會之邀,重拾工具,為傳承傳統技藝、培育人才投入細木作技藝傳習計畫。殊榮、成就與人生哲學1974 年,謝資政東閔在副總統任內蒞臨參觀。1975 年,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暨吳伯雄先生蒞臨參觀。1978 年,獲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頒發第三名獎。1983 年,參加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「吾土吾民」展出。1985 年,參加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「大溪唐木家具展」。1990 年,獲教育部頒發全國民族藝術薪傳獎一傳統工藝類一木器。1990 年,受聘為桃園縣立文化中心「典藏家具評議委員會」評議委員。l992 年始,連續三年獲第一屆至第三屆民族工藝獎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