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

諾曼地

情報扮演的角色在於讓德軍錯估盟軍登陸的時間和地點,讓德軍疏於防範,並使德軍將部隊部署在他處,以免阻礙登陸部隊的行動。情報作戰在諾曼地戰役中,以2種方式來執行:(一)利用雙重間諜傳遞假情情報專家說,情報人員被敵方捕獲、處死所受到的損害,還不若敵方運用這些人供應一些假情報送回他們國家,使國家作出重大的錯誤判斷,這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雙重間諜。英國的安全局(MI-五)在二次大戰時,就相當成功的運用了這種手法。它在捕獲了十幾名德國間諜後,仍讓他們留在英國,在MI-五的嚴密監控下,把一些經製造過的[情報]送回柏林,使德國情報當局作了致命的錯誤判斷。在雙重間諜天衣無縫的運用下,等於是英國在倫敦控制了德國的情報系統,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第登陸,英國就以這種欺敵方法,使希特勒以為敵軍會在別處登陸把部隊調走。(二)利用欺敵行動迷惑德軍:盟軍的欺敵戰略:為了達到欺敵效果,盟軍實行了一連串措施:1.在德國情報機構附近設立假的無線電網路。2.於英格蘭東部設立第一軍團司令部,並在附近設置許多假的登陸船艦及空降載具,偽裝成以加萊為重點的登陸作戰指揮機構。3.在進行戰略轟炸的同時,加萊地區的投彈量比諾曼第多1倍以上。盟軍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,使德軍在盟軍登陸前後,都相信其登陸地點確為加萊地區,使原本以加萊地區為部署重點的德軍預備隊遭原地牽制,無法及時轉移塞納河以北的兵力至諾曼第。~1944年3月,距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尚有3個月時,艾森豪威爾命令放棄對德國本土的轟炸,而把全部炸彈傾瀉於集結在法國西部的德軍。與此同時,盟軍展開了一系列欺敵行動,其目的在於使德軍產生錯覺,把主要兵力和注意力放在加萊方向上。早在1943年制定“霸王作戰計劃”時,盟軍就面臨著兩種選擇:或在加萊地區登陸,或在諾曼地地區登陸。加萊港距敦刻爾克港很近,瀕臨英吉利海峽的最窄處,從海峽英國一側的多佛爾到加萊僅僅30幾公里,從英國多佛爾港地區出發的盟軍,可以在最短的距離內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加萊登陸區,但這裏卻是德軍守備力量最強的地區,相比之下,從英國海岸橫渡海峽抵達諾曼地地區,雖航程在100公里以上,但灘頭的地理環境對於登陸比較理想,而且德軍在這一地區的守備力量相對薄弱,因此盟軍最終把登陸方向定在了諾曼地地區。盟軍面臨兩種選擇,德軍也面臨兩種判斷:加萊或者諾曼地?而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,加萊方向更危險,畢竟,幾千年前英國和法國是陸地相連的,連接地點就是英國的多佛爾和法國的加萊,後來海水淹沒了陸橋才斷開,但所形成溝塹卻是海峽的最窄處。在德國人那機械的腦子裏,很難想像還有人會捨近求遠,從海峽的寬闊處渡海。為了加強德軍的錯覺,盟軍空軍每向諾曼底投擲一噸炸彈,就向加萊投擲兩噸炸彈;每向諾曼底派出一架偵察機,就向加萊派出兩架。加萊正對著英國多佛爾地區。盟軍在多佛爾展開了忙忙碌碌的建設,軍營、倉庫、鐵路支線、輸油管壓力站都紛紛開工,動作認真而誇張,仿佛真要以多佛爾為發起陣地,向加萊進攻。巴頓被派到多佛爾,指揮一個名義上的軍團,這位隆美爾的老對頭,每天從多佛爾對著海峽彼岸的加萊比比劃劃,好像真的要在那裏與隆美爾再見個高低上下。盟軍統帥部透過電臺不斷地給加萊方向假設的地下組織發佈命令,提出策應盟軍登陸的種種要求。德國人善於勤奮地搜集資料,並有一種卡片索引式的思維,盟軍製造的假情報無一遺露地被他們記錄在案。終於,德軍西線司令部小心翼翼地上了鉤,倫斯德和隆美爾都堅信盟軍將在加萊登陸。而戰後繳獲的文件表明,希特勒倒還沒有完全上鉤,出於外人無法理喻的直覺,他反覆叫嚷,要注意諾曼地!盟軍實行了嚴格的保密措施:外國使節一律禁止出入英國各港口;未經檢查的信件不得寄出;無關人員不得涉足海岸線10英里範圍。但霸王行動的主角是由登陸部隊而不是由傘兵擔任的,當盟軍傘兵在敵後與德軍交火時,登陸大軍仍漂浮在海峽中。由於天氣惡劣,德軍巡邏艇沒有出海,所以納粹竟絲毫沒有察覺,一支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運輸艦隊正向自己駛來。即使在盟軍的登陸行動展開後,德軍西線司令部仍然堅持認為,在如此惡劣的天氣裏,不可能有任何像樣的大規模進攻。盟軍的轟炸、空降、登陸都還只是佯攻,真正的攻擊地點將在加萊。參考資料 http://www.youth.com.tw/joanna/Military/M93.07.14-b.htm